供需失衡引行情多晶硅站上风口浪尖
7月12日早盘,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出现戏剧一幕:多晶硅主力合约开盘即封涨停板,期价飙升至每吨18.75万元,刷新上市以来最高纪录。这波凌厉涨势背后,是光伏产业链正在经历的历史变革。据中国有金属工业协会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光伏级多晶硅需求量同比激增68%,而同期有效产能仅提升32%,供需剪刀差持续扩大至12.7万吨。
在新疆某多晶硅生产基地,满载硅料的货车在厂区外排起长龙。"现在客户都是带着现金来提货,订单排期已经到2024年第一季度。"生产总监王伟向记者透露,企业正在实施72小时连续生产制度,但依然难以满足下游需求。这种紧张局面直接反映在现货市场,单晶致密料成交价突破12万元/吨关口,较年初涨幅达45%。
政策驱动成为关键推手。欧盟"RepowerEU"计划要求2030年光伏装机量达到600GW,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提供3690亿美元清洁能源补贴,中国"十四五"规划明确新增光伏装机量超400GW。三大经济体政策共振下,全球光伏组件需求井喷。据国际能源署预测,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将突破350GW,对应多晶硅需求超130万吨。
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敏锐。二季度以来,多晶硅期货持仓量暴增320%,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至65%。某私募基金新能源板块负责人张磊分析:"当前多晶硅期货较现货仍存在15%贴水,考虑到四季度传统装机旺季,期现价差修复空间巨大。"值得注意的是,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始大规模参与套期保值,仅6月份就有超过20家光伏企业开通期货交易账户。
技术革命重塑格局万亿赛道谁主沉浮
在价格狂飙的表象之下,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写行业规则。N型硅片渗透率突破25%大关,对电子级多晶硅纯度要求提升至11N级别,这直接将行业门槛抬高至百亿投资规模。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加速扩产,通威股份乐山基地采用自主研发的第六代永祥法,将生产成本压缩至4.8万元/吨,较行业平均水平低30%。
这种技术代差正在引发市场格局剧变,CR5企业市占率从2020年的58%跃升至82%。
全球能源弈赋予多晶硅战略价值。美国能源部将多晶硅列入关键矿物清单,德国重启本土硅料生产计划,印度对进口光伏级多晶硅加征40%关税。地缘政治因素推动供应链重构,中国海关数据显示,1-6月多晶硅出口量同比增长215%,其中向东南亚国家转口贸易占比达47%。
这种"曲线出海"模式正在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,某上市公司财报显示,海外业务毛利率较国内高出18个百分点。
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。虽然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,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:颗粒硅等新技术路线可能颠覆现有格局,内蒙古某10万吨颗粒硅项目预计2024年投产;光伏装机成本压力传导至终端,欧洲已有开发商推迟项目进度;期货市场波动加剧,某贸易商因套保比例失衡单日亏损超千万。
专业机构建议采取"核心+卫星"策略,70%仓位配置具备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,30%布局HJT电池、钙钛矿等下一代技术标的。
站在能源革命的转折点上,多晶硅已不仅是普通工业原料,而是承载着全球碳中和愿景的战略物资。当期货价格创出新高的警报拉响,聪明的投资者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——这或许正是新能源时代最具确定的投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