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石油板块异动拉升:千亿资金暗流涌动
7月18日早盘,A股石油板块突然异军突起,中国石油(601857.SH)盘中涨幅超5%,中国海油(600938.SH)更是一度触及涨停板。截至收盘,石油行业指数大涨3.78%,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入达42.6亿元,其中中国石油、中国海油合计吸金超28亿元,成为市场最耀眼的"双子星"。
这场突如其来的行情异动,不仅让投资者嗅到了久违的能源股躁动气息,更在资本市场掀起了关于能源安全战略的深度思考。
从资金流向数据来看,北向资金当日净买入中国石油4.2亿元,创下近三个月单日最高纪录。机构专用席位更是频繁现身龙虎榜,某头部券商自营盘单笔买入中国海油1.8亿元。这种机构资金的集体动作,往往预示着行业基本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新能源概念持续调整的背景下,传统能源股正重新获得资金青睐——过去30个交易日,石油板块累计资金净流入已达189亿元,远超同期沪深300指数表现。
深入分析龙头企业动向,中国石油近期动作频频:6月底宣布塔里木盆地新发现亿吨级油气田,7月初与沙特阿美签署百亿美元合作协议,叠加其半年报预告净利润同比增长65%-75%的亮眼业绩,形成多重利好共振。而中国海油作为海上油气开发龙头,在南海深水勘探领域接连取得突破,最新投产的"深海一号"二期项目,预计年增天然气供应量30亿立方米,这些实质性进展正在重塑市场估值体系。
二、能源安全战略升级下的投资新逻辑
本次石油板块的强势表现,本质上折射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深层变革。在"双碳"目标与能源自主可控的双重驱动下,我国正构建"传统能源保供+新能源转型"的立体化能源体系。国务院最新印发的《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》明确提出,要"推动油气增储上产,提升能源供应链韧性"。
这种政策导向为石油巨头们打开了新的成长空间——中国石油计划"十四五"期间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5亿吨油当量,中国海油则瞄准深海油气开发,规划2025年南海油气产量突破4000万吨。
从全球能源格局观察,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供应链重构正在加速。国际能源署(IEA)最新报告显示,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将达1.02亿桶/日,创历史新高。而OPEC+持续减产与页岩油增产乏力,导致供需缺口持续扩大。这种背景下,我国油气企业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——中国石油海外权益产量连续5年突破1亿吨,中国海油在圭亚那Stabroek区块的勘探突破,使其全球化布局进入收获期。
当国际油价站稳80美元/桶关口,这些企业的盈利弹性将超预期释放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当前时点布局石油龙头正迎来黄金窗口。从估值角度看,中国石油动态市盈率不足10倍,股息率超5%,处于历史估值洼地;中国海油作为成长型能源公司,其深海开发技术壁垒带来的溢价尚未完全体现。技术面上,两大龙头周线级别均突破长期压力线,月线MACD金叉初现,中期上升趋势确立。
建议投资者采取"核心+卫星"策略,将中国石油作为底仓配置,同时配置中国海油等高弹性品种,把握能源结构转型中的确定性机会。